著名科幻研究者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
作品中塑造的世界观十分奇特,无论是整个城市的构建,还是对环境及细节的描述,都非常出色。小说的核心是关于“真相”的讨论,大多数人在虚构的世界里活着,少部分人宁愿刺瞎双眼寻找真相,然而“真相”是什么?也许真相并不是客观事实,只是人们选择愿意相信并且觉得合情合理的部分。
著名科幻研究者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
作品画面感强,意象捕捉精准深刻,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作品语言简炼有力,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自然,戏剧张力强劲,结构合理,整体感好。是入围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佳作。
著名科普作家、科普科幻活动家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监事长
这是一部创意突出的科幻作品,是对虚拟现实题材的重要突破。结尾很棒,有拍摄成优秀科幻电影的潜质。
著名科幻作家
1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
小说铺垫不足,因而秦枝刺瞎双眼的情节有些突兀。结尾的大反转出人意料,但为了实现反转而放弃了对秦枝的更深入的心理刻划,匆匆对她画了句号,实际有点得 不偿失。不过总的来说,故事主线——一个追求真相的惨烈故事——及小说中烘托出的阴郁氛围,还是足以打动读者。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
研究院院长
这是一个用VR构建出来的黑客帝国,未来帝国本身不是我们熟悉的帝国体制,而是一个叫海洛蒙的公司,甚至一个更加神秘的至高之眼。海洛蒙公司可能是最后一个VR,作者最后对海洛蒙公司的描写表明这篇科幻有相当现实的根基。
著名科幻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在众多作品中这篇成功营造出具有科幻感的异世界,并能将眼睛的核心概念贯穿始终,成为故事的驱动力,黑暗、华丽,具有哥特式的风格。”
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反乌托邦,层层嵌套式的转折,充满哲思。
作为科幻小说来说,作品在构思和创意上略微缺乏新意;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来说,本篇作品十分出色,写作手法熟练,表达的感情充沛动人。在旧的创意上写新的爱情,加上作者讲故事的技巧出色,这篇作品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著名科普作家、科普科幻活动家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监事长
好故事,好技巧,好文彩。但稍嫌科幻核心创意不够新,不够独特。
著名科幻作家
1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
手法相当熟练,结尾的大反转出人意料。这种大反转必须做到:当读者第一次阅读时以为它是A故事,待结尾反转后重读一遍则是B故事。但在B故事中,情节设定过于巧合。总的说来,作者叙述了一个完美的A故事,但未能真正进入B故事。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
研究院院长
就创意来说,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居然有了人类的感情,并不具备新意,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小懂》的翻新之处在于利用这个老创意写爱情,写治疗失去爱人之后的创伤却导致了新的爱情和新的创伤。
著名科幻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生动塑造了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形象,并在前半部分很好地误导读者,并在后半段成功营造戏剧性反转,科幻部分略薄弱但不生硬,尤其适合作为影视改编进行开发。
作者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描述了未来可能出现在上流社会的一种科技型装饰品——映像和本体行为不同的智能镜子。文章阐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情况:如果把这些智能意识也看作独立个体的话,“它们”最后意识到自己是“镜像”的真相,无疑是无奈和悲哀的。作品情节起伏跌宕,真实和虚拟难以分辨,充满悬疑感。
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情节跌宕起伏,推进合理,转折巧妙。颇有科幻惊悚的味道。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
研究院院长
尽管结局不出意外,在看到最后的结局时依然让人心惊。真实和虚拟难分难解,这是某种新的惊悚元素。我同意一个复审评委的意见,如果将故事再一次反转,会起到神奇的效果。作者有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反复利用,例如《盗梦空间》就是将一个创意反复利用。
科幻作家,北师大博士后
虽然看到中间已经猜到了结局,但这个想法不错,细思极恐,其实应该是一个恐怖故事吧。还可以再简化一些,大部分读者都能猜到的地方就该差不多结束故事了,或者就在结尾再来一次反转。同意晋级。同时给作者出个难题:如果两面智能镜子对照会发生什么?
科幻作家、科幻评论家
科幻构思脑洞大开,故事气氛借鉴了恐怖小说,很有特点。起承转合遵循了微型科幻的创作规律。
科幻作家
如果能把暗示加强一些,来一个更为有力的结尾转折,会让这篇小说更上层楼。
虽然是一篇有关虚拟现实的作品,在创意上稍显不足,但作者描写细腻,有情有味。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娓娓道来,母女情缓缓流露的同时,两人之间的隔阂也慢慢体现。直到最后母女通过另一种形式和解,故事戛然而止。这平凡的一天,只是虚拟技术提供的一场怀念。“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油然而生,服务已经结束,读者却意犹未尽。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
研究院院长
如今写科幻小说很难不涉及到虚拟场景,《平凡的日子》也是如此。但这篇小说的特殊之处在于结合了太空的元素,例如小说中对太空梯的描写。比较讽刺的是,也许未来我们可能很快实现虚拟太空梯以及虚拟太空殖民,而真正的太空殖民依然只存在在虚拟或科幻之中。
著名科幻作家
1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
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展现在广阔的宇宙空间,因而具有特殊的张力。但感觉是小说还没有揉到劲,比如母亲和女儿工作的深层联系。结尾也有些生硬,有点“为反转而反转”的味道,实际是放弃了可以对主人公的心境进一步深化的机会。
著名科幻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从母女亲情切入,以极其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替老人完成心愿的过程,与星际旅行的壮阔场景交相辉映,结尾完成情节扭转,将个人情感升华到人类群体的文明特质,由水滴见大海,是一篇优秀的科幻作品。
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语言平实,感情细腻。温馨动人。对科技场景运用恰到好处。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研究员/科普作家
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是为什么VR只能构建出一个老年痴呆后的形象,我猜,也许这说明主人公所能回忆起的妈妈的形象就不是很丰满,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之处吧。。
虵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分形”,可以不断的扩张、侵略。小说的最后,虵的种子飞向了地球,似乎吞噬整个宇宙也是指日可待。作品还停留在对设定的描述上,但构思十分新颖,提出了“虵”的概念。实际上,“虵”代表的是一种集群意识,在这种意识之下,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都会渐渐消失,这会是多么恐怖的未来。
著名科幻作家
1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
基本还停留在对一个科幻构思的诠释上,小说文学性不强。但构思比较新颖,弥补了文学性的不足。终审者本人也写过类似的创意(《五月花号》中的木星群体生命),但本文把它升华到了“第四人称”,应该是更高一筹。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
研究院院长
李淼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将宇宙中更多的物质利用起来,制造更多更高级的意识,本来是我们地球上现实趋向——人类繁衍得越来越多,个体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也许,未来的超级意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不是一个超级人工智能。
科幻作家,北师大博士后
这是向《索拉里斯》致敬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没有复杂的知识硬块,比较容易看得下去。结尾虽然不够惊人,但总的来说展现了作者讲科幻故事的实力和潜力。
颁奖典礼
评委采访之董仁威
评委采访之陈楸帆
评委采访之江波
作者采访之丁宇飞
作者采访之胡晓诗
作者采访之刘瀚诚
作者采访之马行空
作者采访之胡之光
本次科幻作家中70%以上的都是当下科幻领域新青年,新一代科幻新星必将成为科幻创作的中坚力量。
任正非洞察性地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
本次大赛是由华为终情、青蜜科技携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面向全球华人征集对未来有洞察性的超短篇科幻文学作品
1、各种类型文学都以点子为主
2、微型科幻探索者:星新一和舒明武
3、缩写、故事和剧本帮助我理解篇幅的意义
4、点子与科学知识:不一样的源头
5、事件体与编年体,微型科幻只容纳前者
6、人物情节完全为点子服务
7、对话,微型科幻不能容纳之重
8、微型科幻是对文字的训练
9、点子和种子,从微型科幻到一般科幻
1、一般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对自然科学都比较感兴趣,而且对自然科学的敏感度、知识储备程度都比非专业的人要多,他们在科幻创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真实的科研并不像文学或影视作品中那样炫酷轻松,而是一项非常枯燥、艰难的工作,其过程需要认真严谨。
3、科幻作家不要像做科研那么严谨,写作时完全可以天马行空,现实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科幻作品里轻松解决,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