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女性的科幻与科幻中的女性】科幻小说虽然是由男人长久统治着的文学类型,却与女性主义格外关系密切。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苏西·麦琪·查娜斯的《步向世界尽头》(1974)和《母域》(1978)、乔安娜·拉斯的《女身男人》(1975)和玛姬·皮尔西的《时间边缘的女人》(1976)等颇具争议的图书的出版,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起来。
女性主义对科幻领域的冲击不仅体现在科幻文本自身上,还体现在进行科幻批评和科幻史研究时所采用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发展上,以及科幻社群内部的相关交流和争论上。
虽然科幻能开拓思维,具有潜在的颠覆性,且总是在提出问题,但是在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前,这些优势却很少被用来讨论男/女关系、性别角色或“女人的地位”等话题。金斯利·艾米斯便曾在《地狱新地图》(1960)中指出:“承认科幻作家显然对现有的性别状况感到满意或许违背常识,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当然,他指的是男性科幻作家们
【美欲开发软体机器人探索地外世界:移动似活有机物】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日前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属的兰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制一种“软体机器人”,以便将来派遣其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包括NASA宇航员的下一个主要目的地——月球。
NASA表示,软体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它很灵活,因此,在某些方面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软体机器人的移动方式与活有机物类似,这扩展了它们的运动范围,例如,使其更容易挤入紧密的地方
兰利研究中心的实习生查克·沙利文和杰克·菲茨帕特里克正在研制软体机器人致动器,这是控制机器人运动的部件。
这两位实习生尤其关注致动器的4个关键特性:移动性、连接、平整和成形,此外还有如何在太空探索中使用它们。移动性指的是软体机器人在其所处环境中如何移动;连接指的是机器人如何连接在一起(例如,连接在一起建立一个大型临时避难所);平整指致动器会创建一个表面,例如填充月球栖息地下方的空间;成形则会对增加诸如防尘罩等材料强度的方法进行考察。
【亚马逊在物流中心测试自动打包机:1机可顶24人】网易科技讯 5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商亚马逊公司正在推出能够自动打包订购商品的机器,从而解放数千名员工。
该项目的两名工作人员表示,亚马逊近年来开始在少数几个仓库中增加这项技术,扫描从传送带上下来的货物,并在几秒钟后将它们装入为每件物品定制的包装盒中。
这些知情人士说,亚马逊已经考虑在另外几十个仓库安装两台机器,每台机器至少能够替代24个员工。而这些大型仓库通常需要雇用2000多人。
其中一名消息人士称,这些机器有能力将每个物流中心中的24个现有岗位实现自动化。据物流咨询公司MWPVL International称,亚马逊还将在美国建立20多个小型物流中心。这只是自动化到来的先兆。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无人仓库。”
【Surface Studio2体验,能弯下腰来用的高端一体机】在Surface Studio问世之前,很难会有人把一块28英寸的触摸屏与生产力画上等号,相同尺寸的屏幕通常只是担任着显示的职责。2016年微软发布了彼时最强的一体机Surface Studio,与Surface家族的其它成员截然不同,它是唯一一款不能带走的电脑。
诞生两年后,Surface Studio2迎来了第二次更新。不过与第一代差别不大,Surface Studio2仍然延续着上一代的经典设计:28英寸4:3触控屏,零重力铰链,以及主机底座。当你需要绘图的时候,只需要把屏幕放下来,弯下腰来使用Surface Pen在屏幕上画画。这种无限趋近于真实绘画体验的设计,有时候会让人忽略正在用电脑画画,更能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而换一种姿态用电脑,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可是Surface Studio2也有其自身的桎梏,近3万元偏高的售价与较为保守的配置,注定它会成为小部分人的选择。
【旧金山成美国首个禁用人脸识别城市】旧金山最新颁布的反监控条例,将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领域的过度应用。据路透社报道,在本周二的一次投票中,旧金山城市监督委员会以8票对1票的结果通过一项法令,禁止政府机构购买和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此举旨在加强新技术的监管,并消除个人隐私泄露的隐患。
上述禁令是旧金山城市监督委员会在周二颁布的《反监控条例》(Anti-surveillance Ordinance)的一部分。该条例禁止警察和其他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旧金山,大部分适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都是执法部门,例如旧金山警察协会。
部分美国科技企业对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领域的应用同样持保守态度。此前有消息称,微软拒绝将其人脸识别软件出售给加州某执法部门。微软CTO年初曾表示,人脸识别软件不应该被用作压迫工具。
AI财经社记者了解到,不仅旧金山,欧洲部分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同样谨慎。法国当地一名媒体工作者称,相比安全,当地民众更在意隐私。为了防止个人隐私被过度采集,城市街头的摄像头数量很少。
【联想推出ThinkReality A6增强现实头显】除了在笔记本领域推出新品以外,联想今天还继续在AR/VR领域发力,带来了一款全新的 ThinkReality。这是一套瞄准了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从其设计和官方对产品的描述来推测,联想应该是希望将其打造为微软 HoloLens的竞争者。整套 ThinkReality 头显是由两个部份组成,AR 硬件和对应的软件平台。其中硬件的部份被称作 ThinkReality A6,上面装设有两颗前置鱼眼相机、一颗深度感应器和一颗 13MP 的 RGB 感光器。除此之外,用来语音操控的麦克风自然也是有的,设备还可根据你眼睛注视的方向来优化分辨率和相关的导航交互操作。联想为 A6 配备的是 3DoF 的控制器,A6 本体内建有 6,800mAh 电池,在不插线的情况下续航力最多可达到四小时。对于 ThinkReality 的发售信息官方暂时还没宣布,但拥有联想企业帐号的公司,应该已经可以联络询问相关的情况了。
【人工智障 : 你看到的AI与智能无关(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现状)】- 阅读门槛 -
时间:这篇真的太长了(近3万字)根据预览同学们的反馈,通常第一次阅读到Part 3时,会消耗很多精力,但读完Part 3才发现是精华(同时也是最烧脑的部分)。请大家酌情安排阅读时间。
可读性:作者会在内容里邀请你一起思考(无需专业知识),所以可能不适合通勤时间阅读。你的阅读收益取决于在过程中思考的参与程度。
适合人群:对话智能行业从业者、AIPM、关注AI的投资人、对AI有强烈兴趣的朋友、关心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AI代替的朋友。
本人点评:
以自然语言为主而展开的一篇非常棒的科普文。
对话是思想在低维的投影,正是因为对常识理解以及场景联想的不同步,因此在填槽过程中无法捋清指代关系从而识别出该句自然语言中的实体。所谓深度学习大数据训练,即对现象进行统计而不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罗素鸡)。我们的口述经过ASR处理后,常常会在NLU步骤上发生错误,其实需要改进的不是交互,而是内容,所幸多种技术的结合还是有想象力的,一直认为我们的科技是呈指数型成长。负责这一块的PM,除了了解技术外,还需要对哲学、逻辑学、以及人性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
【光神经网络,正在照亮智能计算的未来】光到底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又为什么比电子方法更有优势呢?
我们知道,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是模仿人类大脑神经元的运行方式而来的。在每一层中,来自上一层(或者输入源)的信号经由神经元处理,将结果和前向信号传递给下一层的神经元。很显然,这种计算方式需要依赖神经元之间的大量、动态的连接才能完成,会对大多数使用电子方法的集成电路造成压力。
因此,大家纷纷开始研究其他硬件,光学芯片因此成为大家的新希望。
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新技术成功实现了光学模式识别,并展现了光子神经网络的可扩展性。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这种新光学神经网络硬件的特殊之处:
1、首先,它解决了前辈们没能解决的问题——光学计算在识别准确率、可编程性、微型化上的缺陷——让光学计算在计算机硬件领域的潜力带来了新的前景。
2、另外,该硬件的计算方式和大脑中神经元突触的信息传递高度相似,不仅使得信息(数据)得以在人工神经网络中传输,还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存储。
3、而且,该系统只在光下工作,使它充分发挥了光学计算的优势,处理数据的速度要快很多倍,更适合用于一些大规模数据的神经网络。
未来世界的算力资源值得期待。
【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计划有了新进展,但疑点还是不少】除了移民火星,埃隆·马斯克还有一个宏大的计划,那就是向太空发射近 12000 颗卫星,让网络信号覆盖全球每一个角落,无论你在北极还是亚马逊丛林里都能连上 WiFi。
这是继 PayPal 支付、Tesla 电动汽车、SolarCity 新能源网络、猎鹰可重复利用火箭、防止人类被智能危及的 OpenAI 计划之后,埃隆·马斯克踏上的改变人类的第 6 个征程。
但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SpaceX 的互联网卫星使用的波段和手机 Wi-Fi 频段互不兼容,手机根本无法接收这种频段的信号,如果另外安装转发器,则会对其它基站造成干扰。
(2)接下来 5 年平均每个月就至少要发射 74 颗卫星,考虑到发射的窗口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3)目前地球的卫星数量不到 1500 颗,但近地轨道资源已经紧张。要发射 12000 颗卫星的话,怎么安排这些卫星的轨道也是个大问题。
(4)再来就是成本问题,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计划至少需要 100 亿美元,而此前马斯克表示要向全球用户免费提供卫星互联网的服务,谁来为庞大的技术成本买单呢?
究竟会不会有实现的一天呢?
只有时间知道。
【助听器的下一站:新穿戴数字平台】助听器朝着数字化迈进。
一个很薄、几乎看不见的线圈挂在Sawalich的耳朵上,消失在耳道中,里面有小小的听筒,可以发出声音。
美国Starkey公司总裁Sawalic正在向世界上不需要助听器的人推销助听器。
该公司产品Livio AI的亮点:
第一点,45小时超长续航,同时设备很小很轻,穿戴者完全忘却它的存在。
第二点,它是一款突破性的穿戴设备,可以追踪身体和脑部健康。
第三点,它是一个很棒的语言翻译器,戴在耳朵上。它几乎可以实时翻译27种语言。
第四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入耳式侦测器和报警系统。包括行走步数、爬楼梯级数、认知活动、测量心率。
【5G时代的顺风车,智能音箱该怎么"坐"?】长久以来,用户对于科幻电影中未来化智能家居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行业需求。
根据Statista的预测,2017-2022年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5.3%,预计2022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27亿元人民币,而市场渗透率将从2017年的3.3%大幅上升至2022年的21.2%。
中国有望成为亚洲庞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占据产业的领导地位。
看点一:智能音箱的溢价在于“入口”
(智能音箱独特的语音交互体系与较低的入手价格,使得其在入口场景这一点上更为适合)
看点二:从百箱大战到三足鼎立。
(1、阿里“天猫精灵”:占据着体量优势,阿里云的数据支持会是天猫精灵日后的核心竞争力;2、小米“小爱同学”:占据着生态优势,小米本身就在经营着整个的小米智能生态,在连接属性上能抢占先机;3、百度“小度”:占据的则是技术优势,砸锅卖铁搞AI的百度,其AI技术在国内也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看点三:尚未触达的心里阀值
(但如今的智能音箱更多地被用于订个闹钟,询问一下天气,听歌等基础性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有着很强的可替代性)
看点四:5G的“鸟笼”
(真正符合家庭应用场景)
【5G到来之前,智能手机还应该做什么?】今年是5G网络覆盖的元年。头部厂商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二线厂商也不愿在这个浪潮中失利。
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目前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严重的各大品牌在进入到5G时代之前,要怎样面对这个寒冬呢?一块小小的全面屏,纠结了所有厂商的神经。在智能手机新的销量爆发点到来之前,或许出海才是它们的唯一出路。
智能手机在将来的几年中,依然会是拥有着将近5000亿美元市场的庞大生意,与全球将近三十亿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手机厂商们积极创新,拓展渠道,以及不断加码国际化,要趁着5G的浪头,行驶进一片蓝海。
【中国企业软件想成为世界级,核心不在于PaaS平台,而在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了60年,一共折翼两次。一次是刚刚发展起来,想通用解决问题,太乐观,当然折翼。一次是90年代,吸收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不搞通用了,专门做细分专业领域的专业系统,但太依赖专业领域知识加工,还是没法做成商业。
如何不强依赖专业领域知识呢?这就是这一次的发力重点:深度学习。这会对上层视觉识别、语音交互、自然语言处理三大应用领域都有加持助推效能。
这是学术界(算法模型)、工程界(开源)、云计算、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四者叠加。没有数据没有算力没有应用场景,就没法改进算法模型。
谁能做到:选准、做对、跑得快,谁就能赢得未来。
【《彗星来的那一夜》:颠覆世界观的一部神剧】这是一部悬疑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电影,原名叫做《coherence》,直译为《相干性》,国内大多数媒体把它译为《彗星来的那一夜》,说实话电影海报由于极其工整反而略显沉闷,但是不得不说,在观看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烧闹神作,如果你喜欢大卫芬奇,喜欢诺兰,喜欢悬疑惊悚,你不能错过这部电影。由于预算的限制,除了少量的户外探索情节,但也是黑漆漆的一片,除了彗星的亮点,可以说画面是“节约”到了极致。电影画面上的缺点并不影响拍摄技法的突破,一旦影片进入发展阶段,观众就会被基于现实物理理论的情节吓得毛骨悚然,引发心理恐惧,这是一个极简主义的悬疑电影,每一次转折都是基于“薛定谔的猫”这一物理理论,这是一部真正的恐怖电影,或是心理恐怖电影,尽管其中含有暴力成分,但真正令人不安的来源是其哲学观,这一观点的关键在于人物知道自己身处在平行空间这一事实却无法理智判断自我身份的可靠性和相关联人物是否是原本的真实状态,不只是肉体的完整性,还有灵魂的完整性。
【人工智能秘史之:为什么图灵希望AI犯错?】1950年,数字时代即将开启之际,阿兰·图灵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做《计算机器与智能》,在里面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机器会思考吗?”
图灵构思了一个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后来被称为图灵测试,至今仍是AI界最著名、引起争议最大的想法之一。我们的理解是,任何东西只要通过了这一测试,当然就拥有思考能力。
但是如果你再仔细看看图灵的论文,你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小细节其实给测试引入了模糊性,那个细节暗示,可能图灵的意思更多的是有关机器智能的一种哲学上的挑衅而不是实际测试。
在《计算机器与智能》的一段里面,图灵模拟量对想象中未来的智能计算机测试可能的样子(人提出问题,计算机回答)。在这个交流中,计算机器是犯了一个运算错误。那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其实是105721,不是105621。身为出色的数学家的图灵不大可能会意外留下这个错误。这个更有可能是一个彩蛋,目的是想提醒读者,“机器可以故意引入计算错误来迷惑质问者。”
利用错误,这并不是系统所做出的真正思考,而是人工编码出来的迟疑来模仿人类的认知。
如今,这已经成为致力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程序员的一种设计实践。
【搞懂这9个问题 你就明白《湮灭》为何是科幻神作】2014年,一部名叫《遗落的南境:湮灭》的小说力压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美国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如今,这一科幻经典被《机械姬》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搬上大银幕,还请来了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助阵,就是这部正在热映的、名字有些难读的《湮灭》。《湮灭》讲述的故事像是一场关于“基因”的游戏,而导演加兰作为当下硬科幻电影的代表人物,在处理这样一个架空题材的科幻故事时,仍不忘为电影加筑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此,他不仅自学了大量基因知识,还请来了自《机械姬》时期就合作的遗传学家亚当·卢瑟福,再度出任影片科学指导。
【这种反人类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我举双手双脚赞成】通过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专职负责垃圾分拣的协作机器人,不怕恶臭,不会生病,不用休息。
【《Bird Box》蒙眼挑战爆红,Netflix官推:请勿模仿!】Netflix上架了一部新的末日科幻惊悚片《Bird Box》,中文译名《蒙上你的眼》。该片根据Josh Malerman所著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当一股神秘力量要歼灭人类,大家只知道一个法则:只要睁眼看见世界,就要送命。面对一切未知,Malorie寻找着爱与希望,以及可以瓦解这股力量的新转机。不过Netflix似乎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里描述的生活方式竟然被许多网友搬到了现实世界。
据TechCrunch等外媒报道,这在国外网友间掀起了一股模仿风潮,甚至有UP主在YouTube上上传了一个“24小时Bird Box挑战(24 Hour Bird Box Challenge)”的视频,截至发稿前点击量已经超过200万。Netflix这下是坐不住了。今日Netflix US官方推特就发出了帖子,警告用户不要对此进行模仿,从而对自己造成伤害。
【《全球科技通史》:要想看清未来,先弄懂能量和信息】为什么是能量和信息?人类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能量利用水平的升级,而科技发展,就是不断解码信息的过程。
世界的本源就是能量,爱因斯坦E=mc2讲的正是这事。从远古到现代,人类的一切实践都可以说是“通过获取能量来改变生存环境”的过程。能量的运行遵从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信息。我们建立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被统称为“科学”的东西,正是对这些信息的总结和挖掘。
纵观200多万年的科技发展史,尤其是近代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新的能量获取以及新的能量使用方式,都催生了新的产业:(1)原有产业+蒸汽机=新产业;(2)原有产业+电=新产业;(3)原有产业+计算机=新产业;(4)原有产业+互联网=新产业。
从这个范式中可以看出,原有产业和新技术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颠覆关系。因此,要想用新技术改变世界,先要研究现有产业。更直白点儿说,原有产业才是每一个新技术应用前要思考的入手点。
同样,对于今天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时代,上述规律依然成立:原有产业+机器智能=新产业。
如果20世纪是物质科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黑镜:潘达斯耐基》,一部可以由观众决定剧情走向的科幻电影。】虽然和《黑镜》相关的爆料已经传了半个月,一直保持沉默的 Netflix 直到昨晚才正式出面确认:是的,新的《黑镜》将是一部电影,名为 《黑镜:潘达斯耐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而且,现在就已经上线了。故事背景设置在 80 年代,讲述了程序员 Stefan(《敦刻尔克》男主 Fionn Whitehead 饰演)负责将一本奇幻小说改编成游戏,并由此引发了惊心动魄的冒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传说中的互动型电影。观众可在观看过程中通过「抉择」来决定故事的走向。据报道,这部电影播出时间虽然只有 90 分钟,但为了支持「可选择结果」,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有 5 小时 12 分钟!
【意念操控非科幻】看过电影《阿凡达》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这样一个桥段:在潘多拉星上,下身瘫痪的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在密封舱中,通过头上戴着的复杂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的混血阿凡达。
当然,潘多拉星和阿凡达只是导演卡梅隆的虚构,利用意念操控阿凡达自然也不可能发生。但是你或许不知道,利用“意念”操控物体已经不再是人类的空想。
【马化腾为何公开宣扬科技向善?】“腾讯的灵魂是什么?”4月下旬,一位受邀参加腾讯最高层会议的北大教授发问。经过四个小时讨论之后,腾讯提出了新的愿景和使命——科技向善。
在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0年历史里,腾讯是第一家公开倡导科技向善的公司,这意味着互联网公司的科技伦理观从“技术无罪”到“技术中立”再到“科技向善”,完成了一次新的升级。
过去20年,互联网公司孕育了无数财富神话,催生了多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缔造了诸如BAT、TMD这样的超级公司,但同时每一个商业模式背后都是便利与障碍交叉。过去,互联网公司皆因为不够“向善”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快播王欣因此入狱;“魏则西事件”爆发后的9个交易日里,百度股价有8天都在下跌;而Facebook的信息泄露则让其市值一天之内蒸发近400亿美元;滴滴的安全事件令其估值下跌了近百亿美元......
从“技术无罪”到“技术中立”再到“科技向善”,这种觉醒是互联网公司的科技伦理观的一次被动升级。
回到科技向善,这不是一句用来提升企业形象的口号,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行动。
【美国动画片《神探加吉特》里实现的九大科技预言】如果是1980年代出生的孩子,也许还记得一部美国动画片《神探加吉特》(Inspector Gadget),里面有一些画面畅想未来,到了今天已经变成现实。
【五种跨越科幻、幻想和历史的机械动物】自从人类制造出机器以来,我们一直试图用机器来模仿动物。钟表动物一直是皇室的玩具。用蒸汽代替动物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我们现在仍然用马力来衡量发动机的威力。在我们的新选集《机械动物》中,我们引用了一些我们最喜欢的奇幻、恐怖、科幻和怪异小说的作者,看他们是如何描述自己对机械动物的独特而惊人的想象的,无论是在遥远的、虚构的过去,还是生物力学的未来。但是纵观历史,有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原型都有助于启发我们——下面是我们深思熟虑后选出的五个。
【豆瓣 9.4 分,被吹爆的《爱,死亡和机器人》好看在哪?】《爱,死亡和机器人》被国内网友亲切地称为《爱死机》,它由 18 部独立动画短片组成,每集时长 6 至 17 分钟不等。因为有《搏击俱乐部》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和《死侍》导演蒂姆·米勒(Tim Miller)担任监制,未开播先受到期待。这 18 集的题材横跨科幻、恐怖、荒诞、悬疑和喜剧,赛博朋克、暗黑暴力等成人元素突出,而且找来世界各地的动画团队参与制作,画风多变,视觉效果相当刺激。有豆瓣网友评论称,全剧看下来「像是往嘴里塞进了好几个爆炸糖」。
【2019是AR硬件冲刺年,消费级AR光场眼镜即将登场!】AR的价值潜力和丰富应用场景早已为人熟知,但AR产品却迟迟未能在消费端落地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硬件终端产品还不成熟,消费端体验太差。
光粒科技是一家聚焦消费级AR眼镜市场的创业公司,如今,AR光场眼镜体积大、视场角小、易疲劳眩晕等障碍,正在被一一攻破。目前“光粒”已经研发设计制造出了样品,预计2019年底推出可量产的消费级AR眼镜产品。
【超速行驶的基因编辑,终于有了“刹车”装置】基因编辑技术,想必大伙都不陌生啦。
去年沸沸扬扬的贺建奎“改造双胞胎女婴”事件,谴责声言犹在耳。不过,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上帝之手”的向往。事实上,高光过后的基因编辑技术,还在以激进的方式进行着。
前不久美国媒体就披露了程序员 Bryan Bishop的创业项目,他打算创办一家专门生产设计婴儿的公司,打造“完美婴儿”,并且已经拥有了第一对客户。
据说,这些婴儿“不用健身就能增长肌肉”,一出生就自带“长命百岁”buff。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们就一定会成为赢在胚胎起跑线上的“人生赢家”,因为基因编辑技术目前依然存在不良免疫反应、“马赛克效应”等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孩子长大后到底什么样,没人知道答案。
比起超级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可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毕竟机器的“拔电权”还掌握在人类手中,那些被基因改造过的动物或者人类,总不能说“拔电”就“拔电”吧。
就在上周,《细胞》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宣布发现了两个新的分子,能够识别并绑住 DNA,在几分钟内就停下基因编辑的传播。
与其盲目担忧,不如来聊一聊,到底哪些技术才能真正给基因编辑装上“刹车”?
【我们无意间建造了一个世界规模的机器人】对物联网的讨论有很多,但考虑到目前有那么种类型的电子产品被连上网时不仅令人感到心生恐惧。灯泡、DVR、摄像头、麦克风等都接入了互联网,但有谁真正思考过其隐含的意义吗?时至今日,一切都是计算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可感知、思考和行动的互联网。我们在建造一个世界规模的机器人,但我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密码学家、《应用密码学》的作者Bruce Schneier从技术和政治的层面审视了物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挑战,里面提出的东西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在准备好之前,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吗?
【未定名的汉·索洛《星球大战》独立电影正式开拍】《星球大战》官方网站宣布,未定名的汉·索洛独立电影已于2017年2月20日在英国伦敦松木制片厂(Pinewood Studios)正式开拍。这部影片暂定于2018年5月25日在北美上映,将讲述汉·索洛(Han Solo)与丘巴卡(Chewbacca)在《新的希望》之前的冒险,包括他俩与打牌高手兰多·卡瑞辛(Lando Calrissian)的早期遭遇。
Copyright ©2015-2021 青蜜(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22946号